抗战中,毛主席的《论持久战》为何迟迟未发表?王明专门写诗嘲讽
-
抗战局势日益紧张,形势愈发严峻,各方需紧密协作,以应对不断升级的战争挑战,确保国家安全和民族存亡。
1938年,中国战火连绵,日军侵占华北、华中。1937年秋,北平、天津失守,华北陷入恐慌。淞沪会战三月,中国军队重创,南京随后沦陷,数十万军民惨遭杀戮,南京大屠杀震惊中外。
日军进攻未停,步步紧逼。1938年初夏,徐州会战起,蒋介石调精锐守徐州。日军借铁道公路增援,重炮装甲空军齐上。中国军顽强抵抗,仍因装备火力悬殊失徐州。
日军随后南下,目标直指武汉这一军事、政治、经济要地。武汉若失,抗战形势将更危急。国民政府集重兵和资源于武汉周边,但日军装备佳、士气旺,企图速取武汉,削弱中国抵抗力。
众人觉中国抗战艰难,负担沉重。有人倡“亡国论”,称再战徒增伤亡。因装备落后,战必败,主张妥协投降以保国力。此论在沦陷区颇受欢迎,部分商人、地主、士绅视抵抗为无益。
同时,“速胜论”者众多,他们寄抗战希望于美苏等国援助,认为日侵略将引大国不满而干预。拥护者觉中国只需坚持,日必退缩,但这实属对国际局势的误判。
社会各界充斥着“亡国论”与“速胜论”,前线士兵和民众亦有分歧。有人因亡国论消极怠战,逃避战斗;有人则盲目乐观,仅依赖国际援助,忽视战争长期性和艰巨性。
理论探索促进了《论持久战》的形成,该著作通过深入分析战争规律,系统阐述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,明确了抗战的方向与策略。
国家危难之际,延安窑洞内灯火通明。毛主席深思中国战局,详析中日力量、国际局势及国内资源,结合历史经验与前线战况,形成了对战争长期性的明确判断。
1938年5月,历时九天八夜,《论持久战》问世。文内详述淞沪、徐州会战经验,兼析苏联、日、美等国际角色。材料整合,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针对性。
毛主席指出,中国装备虽落后,但国土广阔、人力充足,利于持久战。日军队虽强,因野心大兵力分散,后勤线长存弱点。中国地域广,游击战有优势,可拖垮日军。
本文中,毛主席把抗战分三阶段:防御、相持、反攻。他指出,中国现处防御阶段,但坚持积蓄力量,必将转入相持,最终反攻。
文章完成后,毛主席未立即发表,先在延安党内作内部报告,讲解要点。他生动阐述持久战必要性与可行性,用通俗比喻说明战争是耐力比拼,非速度力量之争。
报告后,与会者反响热烈,陈云认为文章宜广传。他建议毛主席印刷出版,惠及全国抗日军民。虽延安条件简陋,物资匮乏,陈云仍坚持克服困难,传播此文。
文章的发布与流通是其面向公众展现的关键步骤,通过适当的渠道将其推出并确保广泛传播,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接收。
延安当时印刷条件简陋,工人们不停忙碌于简陋机器旁,用粗纸薄墨尽力保文字清晰。经数日努力,几批成品终被装订成册。
文章印毕即送武汉长江局,该地为抗战时政治军事要地,局势紧张,多方力量汇聚,声音纷杂。《论持久战》在长江局的传播遭遇阻碍。
王明拒发持久战文,作打油诗讽之:“四亿无斗志,空谈持久何益?待日苏战起,遁牌论三分。”他质疑此论空谈,恐在国统区引争议。
内部存在分歧与外界给予的评价是两个重要方面。内部需解决争议,确保一致;外部评价则需重视,以助改进与发展。
王明未识《论持久战》真价,但该文在抗战各界及国际获反响。国民党内,桂系白崇禧敏锐洞察其意,大赞文中观点,并在军会建议参谋借鉴,以规划作战。
他推动《论持久战》观点被桂系采纳,尤其在组织游击战和应对日军后方扰乱策略上,这些观点展现出显著的参考价值。
《论持久战》影响力跨国界,获国际同情中国抗战者。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赞赏毛主席战略眼光,并建议传播其主要思想至其他被侵略国家,激励民族解放斗争。
宋庆龄,中国国民党左派代表,其名字与《论持久战》传播紧密相连。她长期争取抗战国际支持,读后迅速认识到该文的深刻战略意义和强大思想力量。
宋庆龄视《论持久战》为中国抗战的理论指南,并强调中国积极抗战,有明确战略及胜利信心。她联系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,将文章译成英文,使其在国外出版并通过国际组织及媒体传播。
该文国际影响渐显,英、美、苏等国进步人士通过英文版《论持久战》深化了对中国抗战的认识。
